2003新动向:现场招聘会更加专业化
2002年度人才市场出现的新变化--现场招聘会走向专题化、小型化
到人才市场参加过大型现场招聘会的人,那种熙熙攘攘、汗流浃背、狼狈不堪的“赶大集”的场面一定会印象深刻,甚至想起来还心有余悸。不过,从2002年起,原来一统天下的综合性招聘会逐渐淡出,招聘会走向了专题化、小型化。
总结了之前那种混乱低效的综合招聘会弊端后,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在去年初便开始试行小型招聘会,年底,则把毕业生大型招聘会拆分成了各种专场招聘会和小型招聘会,这种方式已在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中得到广泛推广。
与此同时,人才市场日常的人才招聘会也在自觉地由“综合”走向了“专题”。南方人才市场组织了师范类、营销类、通讯电子类等专场;广东人力资源市场组织了高级技能人才专场;而在人才市场更开放的上海市,物流、房地产、旅游、韩国企业等专题招聘会更层出不穷,据统计,这些专题已占到所有招聘会的三分之一。
在网络、报纸广告、猎头等招聘渠道日益畅通的时候,现场招聘会已失去了曾经的“主要”求职渠道的优势,向专题化变革,提高招聘求职的针对性和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将是人才市场的选择。
□ 市场走向
从“大而乱”走向“小而精”
在2002年里,各地人才市场、高校纷纷减少了热闹而低效的大型综合性招聘会,走向小规模、针对性强、招聘效率高的专场式招聘会。
教训和尝试
招聘会的改革始于人们对“大而乱”的大型招聘会的质疑。2001年底、2002年初,一些大型毕业生招聘会因秩序混乱、效率不高的问题而备受争议,引起了各界对供需见面活动形式的反思。
而广东省毕业生指导中心在2002年初便开始专场化招聘会的尝试:比如在为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及下属支行而举行的招聘会上,就业指导中心根据要求,在层次较高的计算机、财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中,由学校及其指定院系的毕业指导中心挑选符合条件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发布招聘会信息。
毕业生招聘会专题化
2002年年末,面对扩招后比原来增加了三成的2003届毕业生大军,广东高校中举行的供需见面会走向“行业细分”,在11月下旬到12月下旬的一个月内,分别组织金融、电力、交通建筑、电信系统以及研究生专场。为避免千军万马盲目“赶场”,省高校毕业生指导中心还事先根据用人单位要求的高校、专业和层次来发放门票,以提高“命中率”。
另外各高校还有大量经常性针对某行业、某企业举行的小型招聘会。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专题研究,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将会向专场化、小型化、经常化方向发展。
招聘会的“专题化”方向在全国各地的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中都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北京、上海、沈阳等地的招聘会都纷纷细分为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专场。
人才市场细分招聘
而南方人才市场举行的招聘会也逐渐走向了主题化,在去年下半年起公开的招聘会陆续推出了营销类、通讯电子类等专场招聘会,在年底举行的广州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中,又分别细分为师范类、IT行业及高新技术行业、电子机械及冶金行业、金融行业、生化医药食品、服务行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酒店及旅游业等)、路桥建筑房地产等专场招聘会十个场次。
去年8月底成立的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也开始了专题化招聘会的尝试,如12月底,首届广东省中高级技能人才交流大会举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之前,该市场还针对各连锁超市在急剧扩张中的大量招聘需求,为百佳、华润万佳等超市举行了包场的招聘会。
据了解,相比于以前的综合性大型招聘会,这些专场招聘会更多地受到求职者和用人企业的青睐。
□ 记者述评
“专题化”是一剂良方
去年初以来,现场招聘会按行业、职位或其它进行细分,走向专题化、小型化,从一年的试验效果看来,这确是摆脱其目前困境的一个有效方式。
一、让招聘会回归到充分沟通和高效的招聘状态。由于用人单位是某一特定行业甚至仅某一家企业,求职者得到了分流,没有了平常招聘现场司空见惯的拥挤与嘈杂,应聘者和招聘人员有了个舒适的空间,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和彼此了解,甚至可以进行一次完整的初次面试,双方敲定聘用事宜,或达成一个初步意向。
二、个性化的招聘方式成为可能,是专场招聘会相对于综合招聘会所体现出的另一项优势。比如,有些公司在招聘会现场还聘请了第三方相关专业的专家来协同“把脉”,有些公司举办独此一家的包场招聘,甚至有些公司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观察应聘者的性格,选择适合的人才,这都是专场招聘会提供的从容环境,为个性化的招聘方式提供了条件。
三、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增值服务。目前像南方人才市场等不少人才市场已推出了现场、网络、报纸、手机等多个平台互动的招聘方式,比如为没招到合适人选的企业提供可选择人才库,为没找到合适单位的人才提供企业名单等,而专题化招聘会的举办,这些对企业、对人才的信息提供将更有针对性。
展望新一年,有关专家指出:避大就小,避杂就精,提高针对性,将是今后人才招聘会的必然发展趋势。那些看上去很热闹、其实成功率低下的大型招聘会将会逐渐减少。
□ 他山之石
上海的方向
目前在国内人才市场开放程度最高的上海市,招聘会的“专题化”趋势更为明显。2002年11月,上海陆续举办了韩资企业招聘会、旅游人才招聘会、房地产人才招聘会等专业人才招聘会。据上海人才中介协会的统计显示,在第三季度上海共举办71场招聘会中,各类“专题”招聘会已经占到至少三分之一。
在经过细分的招聘会的现场,求职者相对较少,没有了拥挤与嘈杂,应聘者在和招聘人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和彼此了解,甚至可以进行一次完整的初次面试,双方可以达成一个初步意向。
据上海人才协会统计,各类专题化招聘会的招聘效率已大幅提高,在去年第三季度举办的各类“专题”招聘会中,有近四万人达成初步意向,“日资”招聘、物流专场的成功率是普通大型人才招聘会的两倍。据了解,由于大大提高了招聘和求职效率,因而颇受招聘单位和求职者的欢迎,甚至把一些极少涉足现场招聘会求职的中高级人才也吸引到了现场。
此外,个性化的招聘方式也现身招聘现场。比如,为了选拔出最适合公司和岗位的人才,有一些公司在招聘会现场还聘请了第三方相关专业的专家来协同“把脉”,这正是因为专场招聘会所具有的从容和深入,为这些个性化的招聘方式提供了条件。 |